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0

无主题乱弹:首屏布局和导航

Above the Fold 在网站设计中指用户不需要拖动滚动条即可看到的屏幕内容,通常网站最重要和关键的信息都会置放在这个区域。 由于“Above the Fold”这块区域是如此重要,Google Ad Innovations为增强广告的效果,专门开发了一个“Above the Fold Advertising”,提供一个以统计为驱动的解决方案,来判断Google Display Network的广告能在用户浏览器首屏上出现。 但不少网站对Above the Fold黄金地段,还欠缺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两家在线旅游网站的首页设计: Expedia首页栏目布局(不含页头和页脚) •三栏设计,提供了旅游产品搜索框、产品主题推荐信息和横幅广告。主题简明清晰(栏目/呼吁call to action),通过边框将内容进行区隔,主体内容都出现在首屏(Above the fold,即不需要拖动滚动条可看到的屏幕部分)。 •产品主题采用Tab设计,将三类Offers置入同一分栏,实现了空间的较好利用。 携程度假产品首页栏目布局(不含页头和页脚)评述 •携程采用两栏设计,提供搜索框和关键词,横幅广告,产品推介和目的查找入口。 •除搜索框外,其他内容板块没有清晰划分,用户不能一目了然;内容过于拥塞,营销广告过于强势 •旅游目的地和专卖店入口在首屏下(bellow the fold,红色框),用户极可能会忽略,或找不到 参考资料:页面分屏的秘密,视觉设计的关键词 再举一个例子: 某蛋新改版首页,Above the Fold部分,相对来说,很多关键栏目和信息并没有能在Above the Fold部分占据一席之地,首页也需要拖动3-4次才能获得网站的完整概念。这对新访问者来说是极不友好的,也提高了一些关键栏目/信息被用户忽略的不利可能性。 举例来说: 至关重要的网站导航栏(首页左侧产品类目),一屏只能显示1/2左右,极可能给用户(尤其新用户)带来困扰,不能一目了然的了解网站的产品种类信息(需依赖不停上下拖动,以及短期记忆力,譬如在“电脑整机”和“电脑产品”主栏目之间做切换式查看)。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网站设计, 技术和方法论, 案例研究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现代管理学的终结(转)

转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二十世纪50年代的大办公室。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称管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创新”,这句评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以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的阿尔费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为先锋,经过一批精英管理学院的改良和完善,经营大型企业的管理技巧为二十世纪带来全球商业的空前繁荣。 然而,这个二十世纪的伟大创新能否在二十一世纪存活并继续繁荣下去?有证据显示:可能不行。“现代”管理方式正在接近衰亡。 企业领袖往往将自己标榜为自由市场的领跑者,但事实上,企业本身就是用来规避市场的产物。正因为有企业的存在,成千上万个住在不同地方、掌握不能技能的人才能组织起来,从事大规模的复杂工作,如制造汽车、提供全国范围的电话服务等等。 Google谷歌的苏黎世办公室的水休息室里有一个用砖头当泡沫的浴缸。 在世界格局相对简单的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写下了经典巨着《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阐明个人利己行为的相互融合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一百年之后,产业革命的兴起让斯密的观点看上去有些不合时宜。为了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人们需要一种人员组织和资源调配的新型方式。因此,置于管理之下的企业应运而生──这是解决产业时代核心问题的答案所在。 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企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从亨利•福特(Henry Ford)到哈罗德•基宁(Harold Geneen),二十世纪伟大的企业经理人促成了中产阶级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不但让他们拥有了经济实力,还提供商品和服务,让奢侈品成为大众消费品。 然而,近年来,绝大多数最杰出的管理故事并不是企业成功的故事,而是管理者战胜企业的故事。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可能是最后一个伟大的企业缔造者,但即使是他,也一直在与大企业病顽强抗争。近几十年来一些偶像级的管理大师,都以打破顽固的企业文化、绕过企业等级制度、简化企业组织架构、敢于变革并让大象起舞而获得人们的赞誉。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好的企业经理人已经站到了企业本身的对立面上。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显而易见。企业越来越趋官僚化,而经理人也沾染上了官僚作风,他们看重的是让自己永远连任,近乎根深蒂固地拒绝变化,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强化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而是排挤甚至抵制市场化。 然而,在当今世界,如八级强风般的市场力量──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创新能力、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让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过程愈演愈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这样经营了几十年的老牌公司可以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而谷歌(Google)和推特(Twitter)这样的新创企业却能从无到有,一步登天。现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很好地阐述了这些潮流不可思议的力量:电台用38年时间才拥有5000万受众群,电视用了13年,而互联网用了4年,iPod用了3年,Facebook仅用了两年。这样看来,标普500指数(S&P 500)只有不到100家成份股是从1957年创立指数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管理最好的公司也无法规避市场趋势变化与企业惰性之间的毁灭性碰撞。《华尔街日报》CEO理事会(Wall Street Journal CEO Council)是一个每年召集企业高管探讨一些公益话题的组织,我请理事会成员说出一本对其影响最深的商业书籍,很多人提到了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那本书记录了一些领先企业如何错失了本行业深层次转型的先机,如计算器(从大型机到个人计算机)、电话(从座机到手机)、摄影(从胶片到数码)和股市(从柜台到网上交易)等;其根源不在于“不好”的管理,而在于长期坚持着原先“好”的管理。这些企业认真听取消费者意见,仔细研究市场趋势,将资本配置到承诺最大回报的创新项目中;但在此过程中,他们错过了一些吸引新顾客和创造低利润市场的颠覆性创新,与一些引起巨大轰动的产品失之交臂。 精细管理的企业在应对日趋加速的市场变化时所存在的局限性是传统企业管理的弱点之一,而另一个弱点则是,企业起初的存在意义正在不断削弱。 Granger Collection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闲谈随笔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